科研界从来都不是一个温情脉脉的世界。、`
科学家都是理智的生物,他们的情感也许浓烈,也许在某一个时间,会如火山爆一般的喷射出来,但在大多数时间,科学家们都是冷静的看着小白鼠,然后利落的拗断它的颈椎的形象。
“温情”和“谦虚”并不是科学家的可贵品质。
科学家的可贵品质是睿智的洞察力和冷静的思考。
然而,谦虚与温情,从来都是科学家的稀缺品质。
就像是王永教授一样,杨锐喜欢他,大多数人都喜欢他,虽然不能因此得到更多的经费,甚至在某些时候,这些稀缺品质甚至不能帮一名学者保住工作,但是,这一定是最受同事们欢迎的品质。
没有人想要一个冷静的以至于残酷的同事的。
杨锐的温情与谦虚,出乎许正平的预料。
其实也出乎所有人的预料。
经费和成果,从来都是研究员们的命根子,没有经费,出不了成果,再牛的研究员也是废物一只。
而经费和成果,也从来都不是孤立的。
经费制造成果,成果获得经费的循环,是一个美丽的闭环,拿自己的成果给别人?有经费的研究员怎么会这样做?
许正平观察着年轻的杨锐,心里有无数的想法飘过。
“恃才傲物”才是人们对年轻科学家的普遍认识。
自然科学领域从来都不缺少天才,年少成名者不知凡几,但能天才到表ce11的还是不多的,能做到杨锐现在这个程度的许正平找不到参照物,但他知道,自己喜欢杨锐的做法。依旧很有机会。
当然,最稳妥的方法还是表高水平的论文,但项目这种东西,设定的目标高了,很可能做不出来,做出来但做的慢了,很可能被人抢先即使一切按照计划来进行。高水平的期刊突然抽风,拒绝接受,也是很让人头疼的事情。
总的来说,一个人如果完成了三个大项目,那一定能写出至少两篇高水平论文,但一个人若是只做了一个大项目,是否能有一篇高水平论文,总归是概率性的。
至于那些做一个项目就写一个大论文,写一篇大论文就表一个高影响因子的期刊的不是没有,但也不是哪里都有的
许正平的目光不自觉的在杨锐身上巡游。
在他认识的人里面,能做到有的放矢的研究者,杨锐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。
脑洞一开,就再也关不住了。
许正平像是放幻灯片似的,开始一个个闪过杨锐写的论文,做的项目。
就总数来说,以杨锐为第一作者的论文,早就过了5o大关,他早期光是在sci入门级的生物化学系统生态上就表了二十篇左右的论文。
进入北大以后,杨锐的论文数量没有减少,质量却明显提高了。
而且,不像是北大的老师,杨锐的得到的支持,主要就是捷利康一家公司,后来,国医外贸也给送了钱,北大生物系也给了经费,但那也就是这半年以来的事。
真正支撑着杨锐继续做研究的,还是成功两个字。
许正平细细回想,这杨锐做的项目,好像就没有失败的。
与加州大学的科研竞争都赢了此事想起来尤其可怕,事实上,如果是一名中科院的院士在科研竞争中胜了加州大学的教授,这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事。
反而是杨锐的胜利,让大家不知所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