会议的主题演讲乏善可陈,法国院士的殷切嘱托,落在杨锐耳朵里,多少有些欧洲人的无病呻吟罢了。`、
现在是欧洲最快乐的时代,福利社会的建设堪称完美,极低的失业率伴随着极高的劳动报酬,战后出生的一代人,以苏联为假想敌和比较对象,正在获得前所未有的胜利
美妙的现实,给了欧洲人只要努力,无论什么都可以做到的暗示人类都登上月球了,还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呢?
中国人却无法代入他们的幻想。
8o年代的中国科研工作者努力而坚持,做出的世界级成就却少之又少。
归根结底,这是一个漫长而需要积累的行业,不是跳一跳就能够到天花板的世界,一蹴而就的故事偶尔会有,却总是生在别人身上。
比如说,北京大学一年级的杨锐。
他走出香山饭店的大堂,就被十几名记者给围了起来。
专业的记者,专业的摄像师,还有扛着录像带摄影机的摄影师。
真正的大阵仗!
1984年的中国大6可没有狗仔队之类的生物,更没有自由媒体,或者待价而沽的独立记者。
这里的每一杆话筒,每一只照相机,每一台摄像机,都代表着一支国家媒体。`、我第一次去莫斯科参加国际会议的时候,都快要4o岁了,想想真是浪费了不少时间,杨锐才2o岁左右吧,再过2o年。不知道他能走到哪里。”
“就杨锐的展来说,不会仅仅是我们这样的。”唐集中不像是王永那样性格和煦,但对杨锐却分外看好,也是两人接触的多了,让他更加的了解杨锐。
“现在的条件也更好了,你看,还有国外的媒体来拍照。好家伙,真是一鸣惊人了。”王永教授情不自禁地提高了声音。
杨锐面前,除了十几家中国媒体,渐渐聚集了五六家的国外媒体。
不过,他们和中国媒体的着眼点是不同的。
2o岁的年纪在国际会议的主会议厅演讲根本算不得新闻,也只有刚刚开放的中国。才将主会议厅演讲当做一回事。在欧美国家,十五六岁的年纪读出phd的天才都屡见不鲜。
但是,专业的学术记者,却能够分辨出杨锐的理论的价值。
就算不是很懂,这些学术记者也习惯了打电话咨询。
一问之后,却是让他们有捡到宝的感觉。
先是杨锐的研究方法具有强大的可行性,虽然还没有证明。但已经可以预料到能够运用在钙离子通道,钠离子通道,镁离子通道任何离子通道的研究当中。